董明珠投资新能源汽车-“逆天改命”的银隆
录入编辑:无乐不作 | 发布时间:2022-08-27![[list:title] [list:title]](/static/upload/image/20220704/1656923608835297.jpg)
董明珠投资新能源汽车-“逆天改命”的银隆
如今看银隆,虽然有一种项羽式的惨剧色调。
尽管在一些人看来,银隆在电瓶领域没有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度,但在董明珠注资之后,意义似乎有所不同。一位在中国叱吒风雨的企业家,几乎饱含半幅家产,银隆一路下滑的走势,有几分英雄凄凉的口感。
相比董总注资时的声名鹊起和意气风发,现今的银隆阵势渐微,经常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在媒体版面。“管理层对决”、“创始人卷款潜逃”、“背负巨额欠款”、“销量下降”、“工厂停产”......一地鸡毛。
在公众的潜意识里,银隆其实早已迈向一场难以逆转的终局。由于在最根本的技术路线上,市场早已作出选择,乙酸铁锂、三元乃至氢燃料成为主流,银隆为之立足的锰酸锂边沿化。
舆论一片风雨之声。关于银隆,网路上出现频次最多的,是例如“梦碎”之类的字眼,每当银隆上新闻,标题和评论区不乏看衰之声。如同前些日子,银隆股权拍卖风波,媒体第一反应是“董明珠造车之路能够继续?”......
此刻,董明珠和她率领的银隆,略带几分背水一战的觉得。只是,历史上的“霸王”难逃淝水之围,沱江自尽;同样铁骨铮铮的董明珠,才能让银隆逆天改命吗?
资本争夺
车辆是一个巨大的修罗场。中国车辆产业浩浩汤汤四十余年,才能在夹缝中生存的,不仅几家小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里总共只有几朵。而电瓶是另一个重金构建的赛道,无论是动力电瓶还是储能,随意一个都是万亿级市场。
在新能源车辆市场,才能同时挑动“车”和“电池”两大元素的,寥寥无几。国外,目前只有奇瑞和银隆。
和奇瑞一样,银隆也是从电瓶起步,后续竞购车企,由此产生双头并进的格局。不一样的是,奇瑞老总王传福是电瓶专业出身,在挺进车辆和动力市场之前,早已在电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董明珠投资新能源汽车,属于“技术型老总”;而银隆的创始人魏银仓是做汽修和加油站发家,2010年通过竞购日本奥钛,获得锰酸锂技术专利,而后竞购广州广通,获得“汽车”,属于“资本型选手”。
董明珠“入主”银隆,属于另一场知名的资本故事。
2016年,同在广州的董明珠,由于看好新能源车辆市场前景,以及锰酸锂技术路线,想要主导格力竞购银隆100%股权。电器企业“造车”的看法,受到了格力部份领导和股东的反对,这项计划最终堕胎。
于是,觉得“钛酸锂电池和银隆是被埋在石子里的金子”的董明珠,自掏腰包,并凭个人关系,拉来“董总一个电话就投钱了”的万达,以及易迅等名星资本,共同注资30亿注资银隆,获得22.388%股权。后来,董明珠再度注资,将股份增至17.46%,成为银隆第二大股东。
银隆再度完成了一次资本的交接。
元氏鞋厂
董明珠的加持,赋于银隆“网红”属性,让这所本来在电瓶领域排行算不上靠前的制造企业,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以及流量背后的红利。
由于有董总的背书,银隆一路所向披靡,在全省多个城市拿地开厂。2017年5月,耗资100亿,在广州投建新能源产业园,同年7月竞购老牌车辆加装厂上海货车制造厂;没过几天又宣布,新增200万元,构建全省总部和广州银隆新能源产业园......
在最疯狂的2017年,据媒体报导,在短短8个月内,银隆同时投建广州、南京、成都、天津等11大产业基地,其中7个新基地总投资达800亿。
银隆投资开厂的速率,用“飞快”形容,并不为过。
在其投资的众多项目里,有一个坐落广州元氏县的基地。四川是魏银仓的老家,2013年银隆竞购广州广通车辆不久,为了支持故乡建设,通过广通对中博车辆进行了资产重组,在元氏县建设搬迁改建扩能项目。
这个项目分三期。一期早已完工,具备年产1万辆纯电动大小型货车的生产能力;二期在2017年1月,也就是等董明珠注资后,才复工建设,总投资11.35亿。
对于元氏县项目的进展,当时本地媒体用“奇迹”这个词来形容。据四川晚报、河北新闻网报导,在签约当天,这个项目就成了元氏县的重点工程。为了确保项目早日落地,在签约后的第3天,元氏县特地从涉及回迁的相关单位、部门、村选派出60多人,产生7个工作小组,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促使动迁工作进展。
仅仅用了20天,元氏县就完成了4个村、55家企业的拆迁任务,为银隆腾出净用农地1041亩。
报导还非常提及了一个案例。在银隆总装车间的规划选址上,一个占地10亩的旧养牛场,一度成为回迁的“老大难”。由于,养牛场内的7间大厂房早已租给他人做薄板灯具生意,住户图便捷,不乐意撤走。
面对这些情况,当时负责动迁的工作人员“一遍满地走访、一次次地讲解,嘴上都磨起了泡,最终把工作做通,推动了项目顺利进行”。
法律纠纷
对于银隆的新能源产业园,元氏县用“初恋”的热情来对待,并且“甜蜜期”很短,各类问题蜂拥而至。
2018年,银隆出现在一则“骗补”新闻里。据媒体报导,银隆元氏生产的纯电动大巴,涉嫌到上海溜一圈后,换个马达再度上牌,以骗取国家补助。后来在企查查公布的银隆相关企业风险里,元氏县人民政府出现在原告名单中。
在渡过董总注资后那一段“如日中天”的日子,银隆的“狂风大雨”扑面而至。
起初包括元氏县项目在内,银隆的“大手笔”投资,须要巨额资金作为支持,仅仅借助银隆自身和董明珠、万达等的投资其实不足。
上市,是银隆的必然选择。
2017年5月17日,深圳银隆在四川证监局代办补习备案登记,为上市做打算。企业上市的前提,是要具备良好的赢利能力和成长性,新能源车辆其实是朝阳产业,而且银隆的业绩并不好看。
2018年5月,广州银隆的补习进度栏显示“辅导中止”,进展最终逗留在2018年1月17日,银隆上市梦断。
在各地投资开厂的巨额开支下,没有如愿上市的银隆,资金危机立刻浮现,麻烦骤然而至。
从2018年开始,银隆的法律纠纷急剧上升。据企查查数据,截至至2020年10月20日,银隆(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涉及的自身风险有108项、相关风险719、法律风险167、经营风险39项。
不仅网友津津乐道的创始团队魏银仓、孙国华,与格力方之间,你来我往的股权和名誉纠纷,银隆以前的工程承包方、供应商也将其告上法院。诸如,动力电瓶供应商上海国能、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结构件供应商欣迪盟,马达供应商特锐德等等。
在一起2019年判决的国能买卖协议纠纷里,银隆被要求归还一起2017年订立,约定2018年8月归还的电瓶4500万欠款及月息。
舆论抨击
银隆迎来舆论上的至暗时刻。
假如说,董总的注资当初给银隆带来名星光环,这么此刻,银隆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差错都将放到聚光灯下,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
银隆创始团队和格力方面的权力之争,让网友坐享了一次超级吃瓜盛会。双方互爆“丑闻”,让“吃瓜群众”观看了一次罕见的商业传奇“宫斗”大戏,也让银隆的企业信誉“跳水”打折。
随着“魏银仓卷款潜逃”“拖欠经销商巨额房贷”、“南京产业园被查封”、“被法庭列为被执行人”等新闻曝出,银隆在网友心里的形象急转升高。甚至有人表示,虽然是商业传奇董明珠“也有看走眼”的时侯,坦承银隆“不行了”。
在不少网友看来,银隆迈向灭亡是必然结果。
这不仅仅是领导层夺权和企业经营的问题,在最根本的技术路线上,银隆早已“输了”。银隆是从竞购日本奥钛开始步入新能源车辆市场,锰酸锂是银隆在行业立足的根本,也是其才能获得董明珠投资的主要诱因。
然而,锰酸锂早已被市场逐步边沿化,三元、磷酸铁锂和氢燃料才是市场主流。从装机量就可以看出,2019年中国动力电瓶装机量达到62.2GWh,环比下降9.2%。三元材料和乙酸铁锂抢占了主要市场份额,而锰酸锂电池装机量仅达0.38GWh,环比下降了23.6%。
银隆的纯电动货车销量也极速增长。据中国货车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16年银隆的销量是6200辆,到2019年早已下降到2708辆,2020年1-8月只有596辆。
在好多人看来,选错技术路线,还面临各类“内忧外患”的银隆,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
舆论一片抨击之声。
高调转身
虽然再优秀的企业家,也难以左右市场的选择。锰酸锂的衰落,对于选择了这个技术路线的银隆来说,虽然是一个无解的困局。
仍然以来,银隆都在大力宣传他的锰酸锂电池,甚至在近期开展的一次电瓶行业论坛上,还凭着锰酸锂拿了一个“2020技术创新奖”,据说银隆仍然固守锰酸锂,在这条“黑究竟”的路上越走越远。
却没想到,一向低调的银隆,虽然早已默不作声的来了一次“转身”。
据行业内部消息,虽然从一三年前,银隆就开始着手研制乙酸铁锂电池。2019年年末,其上海基地的生产线早已完成调试,去年开始生产。
目前,网路上关于银隆生产乙酸铁锂的消息甚少。只是在其官网电瓶产品一栏,贴出了几款产品示意图,高调的插在锰酸锂产品之间。
从公布的信息来看,是一款65Ah和一款70Ah的圆形乙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分别为160和165Wh/kg,循环寿命2500次。据悉在产品最后,银隆还公布了一款60Ah的三元圆形电瓶,能量密度是180Wh/kg,循环寿命2000次。
据业内人士透漏,银隆自家生产的乙酸铁锂电池将用于储能,以及自家生产的电动货车。
从住建部最新公布的336和335批新车目录来看,这两批银隆的纯电动大巴车型里,只有一两款是用锰酸锂,其余全部是乙酸铁锂,用的还是三明时代、国能、芜湖天弋的电瓶。
因而在动力电瓶方面,目前银隆自己的乙酸铁锂应当处于研制测试阶段,还未装车。
暗暗蓄能
尽管,如今舆论并不看好银隆,甚至不少人抨击,而且在一些新能源车辆业内人士看来,银隆还有机会。
在网友眼里,银隆最“致命”的是,技术路线上的“错误”。不过,乙酸铁锂、三元、钛酸锂看上去是不同技术路线,从锰酸锂转入乙酸铁锂虽然并不是很难。锰酸锂电池是指正极用锰酸锂,负极还是乙酸铁锂和三元。因而,银隆做乙酸铁锂,只需将正极的锰酸锂换成石墨就可以了。
“磷酸铁锂技术早已很成熟了,在技术和资源方面,银隆做铁锂并不会存在很大问题。她们有几个基地是生产电瓶的,调一下产线就可以了。”“先不说银隆的乙酸铁锂,在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用在她们自己的车上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有董明珠的背书,银隆有充足的公汽车订单,起码她们(基地)签约的这些城市就会用她们的车。”一些电瓶行业专家表示。
据了解,不仅老本行电动货车,现今的银隆还有一个发展重点——储能。锰酸锂具有长寿命、充放电快的特性,适宜做储能。除了锰酸锂,目前上海基地生产的乙酸铁锂主要攻破的市场方向也是储能。
此外,到目前为止,银隆早已获得一些储能上的顾客,比如中国铁塔。
股权转折
“所以,银隆的情况,并没有网上传得这么消极。”在某业内人士看来。
比如董明珠投资新能源汽车,前段时间,银隆股权拍卖风波沸沸扬扬。从7月10日开始,银隆的股权多次被挂在阿里拍卖网上公开拍卖,总计4805万股。非常是去年10月份以来,银隆股权拍卖次数愈发频繁,因而有人猜测,银隆的经营问题很大。
对此,某业内人士却觉得,这不但不是银隆的危机,还可能是一次好的转折。
以魏银仓为首的银隆创始团队和董明珠为首的格力团队在经营权上的纷争不断,双方割据对决,对银隆发展导致巨大影响。
到目前为止,魏银仓掌控的广州市银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直是银隆(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占股25.9895%;创始团队另一大核心人物孙国华控股的广州厚铭投资有限公司,是银隆的第四大股东,控股9.5030%。而董明珠个人持股17.4627%,是第二大股东,“好同学”万达和易迅分别持股3.7313%和2.2388%,双方产生僵持之势。
阿里拍卖网的信息显示,这一次银隆被拍卖的股权是被冻结查封,由执行人委托拍卖的。而据企查查信息显示,目前在银隆股东里,相关股权被冻结的只有魏银仓和孙国华掌管的银隆控股和广州厚铭。
这表示,这次被拍卖的是孙魏的股权。
“魏银仓和孙国华的股权被拍卖,对格力(董明珠方)来说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说是银隆的一个转折点。”在某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次的股权拍卖,其实能否解决董魏僵持局面,有利于银隆经营迈向正轨。
在他看来,这场股权拍卖应当是由董明珠主导的银隆,事先打算好的一件事。
“逆天改命”
事实也表明,尽管银隆近三年一地鸡毛,然而董明珠的确信守承诺,没有离开,反倒注入更多的格力骨干。并且从股权上可以看见,万达和易迅也没有离开,“老同学”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董总。
银隆的发展源于资本,在一个资源和技术驱动的产业里,凭着商人“出神入化”的手段,构建了一个技术流派。假如说,锰酸锂只能成为电瓶的一个冷门路线,这么银隆构建的数目庞大的产业基地,以及千亿投资都是“海市蜃楼”。
从这个层面来讲,如今的银隆和董明珠注资前的银隆,虽然并没有很大差异。中间不过是南柯一梦。
现今的新能源车辆和电瓶产业,正处在爆发的临界点,欧美市场的觉醒,全球车企的加码,技术的快速变化与升级,福州时代的CTP、比亚迪的刀片电板、特斯拉4680无极耳电板、5G车联网、无人驾驶公汽......已经不是几年前,讨论乙酸铁锂、三元和锰酸锂那个更有前景的阶段。
在这些背景下,才开始变革的银隆有多能打,暂时还不好说。
不过,相比前三年四处爆红灯,现今的银隆“身体”状况要好好多。其实网上还是很消极,并且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银隆在渐渐好转,相比原先的“蒙眼飞奔”,如今更“脚塌实地”。
其实“这一次的股权拍卖,可能真的是银隆的一个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