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国家出资企业主业-刚刚,商务部回应企业“走出去”是投资,还是外逃?有4大标准
录入编辑:无乐不作 | 发布时间:2022-07-31![[list:title] [list:title]](/static/upload/image/20220704/1656923608835297.jpg)
是否国家出资企业主业-刚刚,商务部回应企业“走出去”是投资,还是外逃?有4大标准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采购方面变得更加积极。数据显示,2016年累计公布的境外投资并购交易额为2158亿港元,环比下降148%。
近两个月,频频有消息称,保监会紧急召集建行,对部分大型企业的境内外融资支持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彻查。
由于近期官方表态和外界的不同想法甚至指责,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对走出去的疑虑增多,海外投资步伐呈现疲软态势。但实际上,并非所有大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都涉及资金外逃。如何识别合法投资或资本外逃?
明天,商务部将出台几项明确的标准。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一致支持转变为现在的差别待遇,尽管政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规则,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监管,以更好地维护经济安全。
对于想要走出去并在海外投资的公司来说,是时候调整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了。政府部门对资本外逃的监管信号和力度越来越大,防范外资资本外逃的围墙越来越严。这些企业浑水摸鱼已经行不通了,不会被允许。
作者|刘歌
来源|正和岛(ID:)
7月2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万达集团境外投资存在风险或其他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发言人给出的回答中规中矩:商务部支持外国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和国际规则开展真实、合规的境外投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走出去。产业转型升级投资。 同时,我们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外商投资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外商投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对于房地产、酒店、影院、娱乐、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外商投资,建议相关企业慎重决策。
2016年,中国企业对全球投资同比下降50%是否国家出资企业主业,是2012年投资规模的两倍,创下中国对外投资历史新高。其中,2016年中国对美投资三倍下降至逾500亿港元,民营企业兼并成为主力。中国对美投资约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1/3,其中旅游和娱乐领域达200亿卢布。
与往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技术、机电项目不同,2015年和2016年,中国企业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房地产、酒店、足球俱乐部、娱乐等行业。此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在国外负债巨额,投资方向也与企业主营业务不同。在欧洲和澳大利亚,涉及体育、娱乐、文化等项目的并购,往往充斥着洗钱和逃税的指控。
中国民营小企业的这些非常显着的投资动向,势必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警惕:这些企业迅速达成的交易是正常投资还是资金外逃?
其实,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2014年8月19日,商务部第二十七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自10月6日起施行。《办法》仅规定企业境外投资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实行审批管理。其他情形下的企业境外投资,实行备案管理。没有鼓励或反对公司投资的国家和行业的规则。
事实上,对外投资和资本外逃往往以不同的投资行为动机来判断,因此很难区分。就在几年前,万达收购日本连锁院线的消息被广泛视为中国文化扩张胜利的一部分是否国家出资企业主业,政府相关部门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其实在法律层面很难区分,但哪些投资行为看起来更像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英勇步伐,哪些投资项目更可能是企业担心国外环境转移造成的资产可以粗略衡量。
商务部多次指出的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并购不能给国外带来资源短缺;
二、并购不能为企业带来技术;
三、不能将就业机会带到国外;
四、公司市值具有巨大的弹性。
对于试图对外投资的民营企业,如果投资项目具有上述特点,可能难以取得商务部备案,从而获得合法出口外汇许可。
在过去的几六年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通往高收入国家的道路上终于陷入了资本外逃的坑洼之中。每当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问题时,投机者就会迅速撤离,造成国内资本外流,造成资本外逃,引发国际收支危机,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1997 年,欧洲发生了金融危机。中国能否抵御危机冲击的关键在于资本管制。资本管制是中国金融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不能守住,那我们就有可能出事了。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在没有对其经济增长潜力进行开放式预测的情况下,容忍资本外逃是荒谬的。与中国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相比,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次要目标,必须警惕外资和资本外逃的趋势。
中国需要防止资本外流,但不应将中国企业走出去与资本外流混为一谈。这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明显有利的投资项目,应继续大力支持。例如,将继续支持基于资源和基于技术的投标。
2013年,畅销书《中国买世界》引起全球关注。这本专着由毕业于耶鲁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独立作家丹别莎·莫约撰写,详细分析了中国全球资源获取分布的现状,及其对世界当前和深远的影响未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后果。
根据书中的数据,2005年至2011年间,中国已经实施了350多项海外直接投资,总金额超过4000亿港元,其中大部分投资流向了石油、矿产等领域和耕地。
“在现金为王的时代,中国凭借庞大的外汇储备、党国管控、复杂的环环相扣、坚定的决心,打赢了资源大战,形成了巨大的卖方垄断局面。中国建立国际联系,输出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和劳动力,不仅保持了经济的快速下滑,降低了失业率,而且成为落后和经济困难国家的救星。法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地区,明明在这场资源战中抢占了主导地位,却对中国造成了微妙而顽固的依赖。全球大宗产品供需失衡,确实是对世界的警示,进一步的监管在所难免。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相对于13亿总人口不断增加的商品消费,几乎所有资源性产品都出现了国外产值不断下降、总需求不断扩大的局面差距。
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初期人均GDP大于3000欧元时,资源性商品的需求会迅速下降;在人均GDP 3000-10000卢布的工业化中期,资源性商品的消费硬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工业化后期,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10000卢布时,资源性商品的消费量出现下降并呈上升趋势。而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一需求的高峰期。
2011年中石油自给率43.5%,铁矿石自给率约40%,在有色金属中,铜原料自给率材料仅为24%,铝原料自给率为41%。 %,铅原料自给率为68%,自给率不断缩小。虽然粮食自给率已连续十次保持上升,但粮食自给率也已降至90%以下,这意味着1亿多人需要进口粮食,让李克强总理在政府中感叹工作汇报:饭碗一定要牢牢在自己手里。里面。
由于中国对资源性商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包括中小民营企业,加入了海外并购的行列。在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招标越来越被外国政府否决后,民营中小企业的游击式招标应该继续得到国家的支持。
技术型并购的典型代表是吉利与梅赛德斯-奔驰的合并。在吉利竞购奔驰之前,很多TCL竞购汤姆逊、联想竞购IBM PC业务的专业人士,都在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难,所以害怕吉利竞购奔驰之后的结果——奔驰。
其实,很多通过海外并购“走出去”的企业,并购方式不同,有的侧重于获取资源,有的侧重于收购品牌,有的侧重于获取销售渠道。要实现这一目标,收购公司和被收购公司必须在短时间内整合资源,而最重要的任务是双方的文化融合,这恰恰是海外并购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吉利竞购奔驰看似“走出去”,实则达到了“引进来”的目的。
“引进来”主要需要消化品牌和核心技术。经过几年的经营,可以说是各方面的双赢。中国三一重工竞购美国著名工程机械制造商普茨迈斯特,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普茨迈斯特全球市场份额常年高达40%,海外市场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这些游击式的标书,花费不多,动作也不大,虽然效果还不错,但标书带来的地方政治修正、资金压力和文化融合的风险要小得多。
对小型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警告是对过去几年政府无原则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修正。过去三年,中国资本管制出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严格限制个人使用外汇,另一方面无原则地为企业对外投资开绿灯。这些悖论的背后是,相关部门可能对资本外逃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还不够。但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一部分。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不会被“资本外逃”的阴影所阻挡,但阻止外资外逃的围墙将越来越紧。
